產品分類
  • SPB系列
  • DKB系列
  • DKW系列
  • PETG專用設備
  • 三層高光專用
  • 醫療產品專用
  • 新產品系列
  • 配套設備
  • 模具

你也交過“熟客稅”嗎

發表時間:2021-11-29 09:14
小年說:
不久前,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正式施行。話題#大數據殺熟將沒收違法所得#也沖上熱搜。


作者認為,面對“殺熟”,總要有些人說“不”!


推薦給你


你也交過“熟客稅”嗎

來源:中國青年報

作者:楊杰


我們去一家小館子,熟客通常會得到點實惠,送盤小菜或是抹個零頭,這是多次惠顧的情誼。假使消費場景搬到線上,老客戶就未必吃香了。

“大數據殺熟”并不是個新鮮詞。互聯網上時不時就冒出“冤大頭”控訴商家搞價格歧視。有人說在電影購票網站買了會員,票價反而更高;有人抱怨玩游戲“越氪越非”,越充值越難抽到好牌。

去年底,一位網友寫了篇長文,抱怨被外賣網站“割了韭菜”。他稱自己常年買某家的驢肉火燒,配送費從沒超過3元。充了外賣平臺的會員后,配送費竟然“飆升”到6元。他換了個號,發現兩個賬號同時同地的配送費并不一樣,非會員只要2元。

中國標準化協會安全健康消費工作委員會發布的《關于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調查報告》顯示,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曾經遭遇大數據殺熟。

被指責的互聯網企業則個個信誓旦旦,堅決表示自己從未干過“殺熟”的勾當。被那位網友抱怨的外賣平臺回應稱,配送費上的價格差異是由于系統緩存而導致的誤差。更常見的解釋是通過發優惠券進行差異化營銷,誰讓咱拿不到更大額的優惠券呢。但其實,從天而降的紅包只是一種被計算過的運氣。

復旦大學的一位教師帶領學生打了800多次車,花5萬元,做出一份調查。在幾家打車軟件中,蘋果手機用戶平均只能獲得2.07元的優惠,顯著低于非蘋果用戶的4.12元。“蘋果稅”還體現在,蘋果手機用戶更容易被舒適型、定價高(專車、優享等)的司機接單,概率是非蘋果手機用戶的3倍。

在美國的一檔節目中,Uber經濟研究主管曾說,在手機電量即將耗盡時,用戶愿意承受9.9倍的動態溢價。

大數據知道得太多了。根據用戶搜索的時間、頻率,能判斷出你是“隨便逛逛”“有點種草”還是“迫切需要”,進而調整價格。還可以根據你的家庭住址是不是在富人區,判斷你的消費能力。有人天真地問,大數據怎么知道我住哪里呢?不用你的收貨地址,只要系統每天在晚上12點采樣你所處的位置,不出一個月,就可以得出你家在哪。

同理,它也能知道你的工作地點,甚至還能算出你的職業。有專業人士說過,如果一部手機電量總是滿的,就可以判斷它插在充電線上,從速度上又可以判斷出在開車,這個狀態持續很久就可得出此人的職業是司機。

人們手機里的信息讓渡得越多,跟互聯網企業討價還價的籌碼越少。美國有句話是,如果用戶附近沒有肯德基,就給他顯示更貴的比薩餅價格。

為防衛無止境的窺視,許多網友開始了與大數據斗智斗勇的過程。有人點餐上午用美團,下午用餓了么,絕不養成外賣業托拉斯。有人反向操作,讓自己畫像模糊,不定期在購物車里放上毫不相干的物品,混淆視聽。

但個人的知識和技術都在下風,很難不被互聯網平臺PUA。最不濟,它還能通過你朋友的搜索記錄,給你整個社會關系圈調整報價。

在大數據面前,我們只是一個個標簽。前不久,有“專業人士”在視頻里說,在淘寶搜索“電飯煲”,前四個價格低于300元,基本都是平臺認證的窮人。而那些付費的VIP在后臺的標簽是不是綠油油的,上書四個大字:人傻錢多。

也許是被輿論抱怨太多,今年初10家互聯網平臺企業代表承諾,不會利用大數據殺熟。

讓一群狼發誓“信女愿一生吃素”,可信嗎?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的經濟學學者基于流媒體播放平臺Netflix的研究發現,使用傳統定價方法,能增加0.3%的利潤;但若根據瀏覽歷史,使用機器學習技術,可以使Netflix的利潤增加14.55%。

消費者總是勢單力薄,除非聯合起來。11月1日,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,其中規定“不得對個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”。

美國數學家凱西·奧尼爾在《算法霸權》中說,以效益為首要目標的應用數學是一種“殺傷性武器”,它建立的模型不受噪聲干擾,不受威逼與利誘,自然也對不公和不幸充耳不聞。

假如我們大膽想象,大數據殺熟成為常態后,多勞多得是不是失去了意義,那些辛苦錢全交了“熟客稅”。
—THE END—


來源:中國青年報(作者:楊杰)